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7-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为了给社员们提供一个更加方便的学习、交流平台,九三学社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基层委员会开发了一个“九三学社网络大学”专用电子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社员们可以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发表心得,开展交流。作为一名九三社员,宣扬科学是义务之所在。因此,利用这个平台向大家推荐几本科普名著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阅读也不例外。对于阅读专业内的书籍而言,阅读是一种学习;而对于阅读专业外的书籍而言,阅读更多地是一种消遣。我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但是我发现自己所喜欢的书,绝大多数属于自己专业以外的范畴,好像有点不务正业,算是消遣一族。本来,我以为自己喜欢的书籍大多数人肯定已经看过,如果擅自发表阅读心得,恐有班门弄斧之嫌,甚至不知所云,贻笑大方。然而,有一件事情却改变了我的想法。
    2013年夏,应本单位人事教育处老师的邀请,与新入所的员工进行了座谈交流。当时,我谈到了对我的世界观影响深远的三本书,它们分别是英国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1976)、英国Desmond Morris的《裸猿》(1967)和美国Robert Axelord的《合作的进化》(1984)。不知是大家谦虚,还是这几本书太老,当我询问有没有人看过这几本书时,在场的几十名博士和硕士居然没有一个人举手,让我十分诧异。
    一己之见,这三本科普读物的思想性很强,对于我们这些无神论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作用很大。简而言之,《自私的基因》告诉我们,基因才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而不是过去人们所认为的个体或种群。基因的特点就是自私利己,生命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裸猿》告诉我们,人类就是一种动物,它拥有不变的生物属性,人类的社会性行为是以动物的本能行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合作的进化》告诉我们,利己的人类个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通过各种博弈可以演化出合作行为。三种书的思想贯穿起来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基因是自私的,人类无法脱离利己的生物属性,但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只要条件满足,趋利避害的人类个体依然会产生出基于合作互利的利他主义行为。
    这三本书之所以对我影响极大,主要是因为它们不是通过简单空洞地说教,而是从科学的角度通过事实与数据证明了人性的存在(这与我们的直觉相符,但是与过去所灌输的观念相反),并且在这个看似并不具备高尚品格的生物学基础上,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光明的前景,犹如在乌黑淤泥上盛开出鲜艳的花朵。
    我记得梁实秋先生曾经讲过,“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提倡文学作品应该描写普遍的人性。然而,鲁迅先生却否认普遍人性的存在,二人打了很长时间的嘴仗。以至于上个世纪末复旦大学出版的一本《中国文学史》在导论里面花了60多页文字来论证普遍人性的存在。如果时光倒流,鲁迅先生能够提前看见这几部书,那么他也许就不会再批判梁实秋先生所提倡的普遍人性一说。纵观历史,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指导思想过分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严重忽视了人的生物属性,因此,再美丽的空中楼阁也是无法建造的。
    由于《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理论性最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所以我想交流一下读这本书的心得。
网上关于《自私的基因》的介绍很多,赞誉之词数不胜数。Dawkins在前言中已经指出,这本书是给三种人看的:外行、内行和从外行向内行过渡的学生。因此,全书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作为外行,单纯从阅读消遣的角度看待此书,你会发现它是一本非常优秀的通俗读物。如果你对燕子杀死兄弟姐妹、寄生育雏的蜜鸟和布谷鸟杀死同奶兄弟姐妹的行为感到迷惑,那么你会在该书中找到答案;如果你对外祖母比祖母、舅舅比叔父或伯父表现出更多利他行为的原因感兴趣,那么你会为书中的解释赞不绝口;如果你对恋爱中的一些现象感到不解,那么通过对两性之间的斗争一章的阅读,你将会对人类男女之间的求爱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禁不住会心一笑,虽然它主要是描述动物之间的求爱行为。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时不时惊叹科学的有趣,隐藏在大千世界下的规律原来是如此简单!
    虽然Dawkins写作该书的目的是研究动物的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义,并利用基因的自私性这一基本法则来解释个体的自私性和利他性。但是,如果我们对“生命有意义吗?人生目的何在?意义何在?”之类的问题感兴趣,那么我们将能够从阅读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中得到启发,甚至寻找到答案。也许你不赞同Dawkins的看法,但是如果你想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自私的基因》一书对你肯定是有帮助。笔者虽为外行,阅读中也禁不住屡屡击掌叫绝,叹为观止,以致自不量力,想对文中的一些理论进行归纳,然后在其基础之上讨论几个问题。
    在后续的内容中,首先我想简要介绍一下书中的生命模型、基因模型、个体模型、觅母模型等理论模型,然后利用这些理论模型分析、解释我们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同性恋、自我认知、人工智能、死亡等话题,让大家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该书的思想深度。
由于本文是消遣性阅读的副产品,所以在探讨一些问题时,不会去追求理论的严密性和文字的准确性,而是信马由缰、海阔天空,就像是茶余饭后的闲聊,街头巷尾的扯淡。因此,版权没有,文责不负,只求能够勾引起大家阅读原著并偶尔思考一下的冲动,给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思想放放假、出出轨。
下面笔者怀着无知者无畏的勇气,试着剔除Dawkins书中的旁征博引,抽象出几个模型来描述原著中的理论,让大家快速了解Dawkins的思路。当然,我知道这绝非是一个好方法,因为它就像是将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世美女隐藏起来,只向大家展示她X光照相得到的骨骼照片。不过,对于天生丽质的美人而已,这种方法也能透露出她的冰肌玉骨和婀娜多姿。
    好了,废话少说,言归正传。
    (1)生命模型
    根据宇宙为稳定的物质所占据的观测事实,Dawkins提出生命模型的根基——稳定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stable)假设。所谓稳定的物质,是指物理学里的粒子(文中主要指原子)的聚合体,它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或普遍性而被赋予一个名称。
    下面简要描述一下Dawkins的建模过程,即生命的出现过程。当地球上的原子由于盲目的运动相遇时,有些发生化学反应而结合成分子,这些分子具有程度不同的稳定性。在受到如太阳的紫外线之类的能量的进一步影响后,它们结合成大一些的分子。如果一组原子在受到能量的影响而形成某种稳定的模型,它们往往倾向于保持这种模型。自然选择的最初形式是选择稳定的形式并抛弃不稳定的形式。由于运动的绝对性,不断的有新的分子产生。在某一个时刻,一个非凡的分子——复制基因偶然形成。虽然它并不见得是那些分子当中最大的或最复杂的,但是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能够复制自己的拷贝。这是一个门槛,类似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几率虽小,却一旦发生,便势不可挡。于是大量的复制基因产生了,生命出现了。这是一种新的“稳定性”。
如果用一个词对生命模型进行概括,那就是—自我复制。
    由于原始的复制基因的粗糙,故复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差错,而且这些差错是积累性的,于是不同种类的复制基因产生了。又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不同种类的复制基因开始竞争,有些生存了下来,有些消亡了,于是进化也就开始了。经过长时间的优胜劣汰,那些寿命长、生育力强、复制精确性高的基因便在基因库中占据了优势。
     (2)基因模型
    所谓基因,它是染色体物质的任何一部分。在Dawkins的理论里,基因是实现自我利益的基本单位,它具有长寿(预期寿命是千百万年),生殖和精确复制的特点,能够作为一个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连续若干代起作用。就一个基因而言,它的许多等位基因是其不共戴天的竞争者,大家一起争夺后代染色体上的同一个位置,失败者将丧失生存的机会。其余的基因只是它的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基因的水平上讲,利他行为必然是坏的,而自私行为必定是好的。因此,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
基因发挥的作用取决于它的环境。基因的“环境”主要由其他基因组成。每一个基因依赖它和它的环境中的其他基因配合的能力而被选择。所谓进化就是指基因库中的某些基因变得多了,而另一些则变得少了的过程。一个基因的生存的方式是,在不断地制造必将消亡的生存机器的过程中,同来自基因库的一批批络绎不绝的伙伴进行合作。
成功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是无情的自私性。此处的自私性主要是针对与它竞争的等位基因而言。当然,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其所寄居的个体的行为的自私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3)个体模型
    个体是基因的生存机器。因为时滞造成的困难,基因只能通过事先的部署控制它们的生存机器的行为。基因对生存机器的“指令”不是具体而细微的,它只是一般的战略以及适用于生计的各种诀窍,其中包括学习的能力。基因的唯一宗旨就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也就是说,个体的行为是由基因间接控制的。基因通过支配生存机器和它们的神经系统的建造方式而对行为施加其最终的影响。
Dawkins提供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基因是优秀的程序编制者和策略制定者,它们为本身的存在而编制程序。生活为它们的生存机器带来种种艰难险阻,在对付这一切艰难险阻时,这个程序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就是判定这些基因优劣的根据。这种判断是冷酷无情的,关系到基因的生死存亡。
    (4)觅母模型
    由于观察发现文化传播与遗传进化之间存在着相似性,类比基因是生命遗传的基本单位,Dawkins创造出觅母(meme)这个概念作为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它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复制因子。相对于基因是通过遗传在基因库中繁殖,觅母则是通过模仿在觅母库中繁殖。觅母遵循以复制、变异、选择和保持为基础的进化规则系统。具备长寿性、生殖力和精确复制能力的觅母具有更高的生存力,它们更容易在传播过程中得以继承。
虽然觅母和基因服从共同的进化规则,而且常常相互支持、相互加强,但是它们有时也会发生矛盾。例如,觅母库中代表舍生取义思想的觅母与基因的趋利避害指令就是水火不容。许多生存机器能够名垂青史,就是因为觅母战胜了基因。远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近有中国的谭嗣同。我相信,有识之士读了谭的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定会热血沸腾,钦佩不已,这就是觅母的力量!
在上述四个模型中,生命模型、基因模型、个体模型这三个模型是紧密相连的。复制是生命出现的标志,变异和淘汰是进化的基础。在理论模型建成之后,Dawkins利用进化上的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简称ESS)巧妙的解释了动物的进犯行为、利他行为、欺骗行为、性别选择、计划生育、两性斗争以及动物的群居行为等。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进化稳定策略,它是巧妙解释各种行为现象的有力工具。Dawkins对它的评价是:“我们可能最终会承认ESS概念的发明,是自达尔文以来进化理论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凡是有利害冲突的地方,它都适用,这就是说几乎在一切地方都适用。”通过ESS,我们甚至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定量分析,这是以前所无法想象的。关于ESS的具体内容,请大家读原著。
此处需要提醒一点,Dawkins一再强调不能把基因看作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者,只是盲目的自然选择使得它们的行为看上去好像带有目的性。为了表述的方便和生动,所以他在书中采用了带有目的性的语言来描绘基因的活动,但是这些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不过,尽管Dawkins强调了这只是比喻,但是依然有很多读者深陷比喻的泥潭而无法自拔,不断地误解和歪曲原著的思想,甚至喊出了“进化的故事令人绝望”。因为他们读完该书之后感觉“进化是偶然的、无目的的”,“基因是冷酷和自私的”因为它要求生存机器“恃强凌弱,逢善者欺,逢恶者怕”,“生存是偶然的,也是荒谬的”, “在人性的世界里那么崇高和辉煌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在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里完全是不合情理的”。
    我相信得出上述结论的人,一定没有认真阅读“第十一章 觅母:新的复制基因”。这一章虽然在全书中占得篇幅很少,但是却掀开了自私基因所编织的道德黑幕的一角,让灿烂的阳光照进了我们的精神家园。通过觅母模型,Dawkins给出了人类个体克服基因自私性的理论突破口,它将成为解释无亲缘关系个体之间产生利他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人类许多崇高精神的发源地。因此,进化的故事不是让人绝望,而是让人类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