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蛙》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7-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最近有幸拜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篇长篇小说《蛙》,该小说属于莫言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曾经获得过获得过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姑姑”这个人物形象的确是十分鲜明,现代人已经无法理解当年那种偏执的狂热。圣母和撒旦两种因子吸附在她的一生中,在某种诱因下极端地释放。手术高超迎接无数生命的妇科医生、狂热冷酷扼杀无数生命的计生干部,这两个面目和在一起就是“姑姑”。也许莫言想通过“姑姑”这个形象和计划生育这个背景来反映人类灵魂中的善和恶的共存。在那个极端的时代,人类的恶就这样被激发出来,做出许多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实,而且在做的时候还理所当然振振有词。

从字面上来讲,莫言在反思计划生育政策,从深地来看是在反思人性。本书主要反映了作者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如今国家已经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标志着计划生育阶段性的改变,这也赋予了本书更深刻的历史意义。

我虽然作为一名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但是对于中国早年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通过该小说才知道原来“计划生育”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开始实行,同时在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里还确立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法律地位。作为计划生育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相对于我父母拥有众多兄弟姐妹的那一辈更容易出现被过度溺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控制人口增长导致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是没有兄弟姐妹的自我成长。

如今我的同龄人以及很多已经步入生育之年的80后们,已经接受并认可了只生一胎的思想,不愿再多生育。而如今我们的国家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也在渐渐的消失,不知国家这次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是不是因为怕步入当今发达国家为生育率太低的后尘而改变了政策呢?中国的人口结构也从早期年轻人口占主要地位的典型金字塔形转变为老年人口增加、中间年龄人口占主要地位的近乎橄榄形。专家预测20年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更趋向于老年人口多于青年人口的倒金字塔形。这种人口转变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将出现“未富先老”的局面。

现在国家强调经济转型,我觉得也是看到了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局面而希望逐渐摆脱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力素质,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和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知识产权往往能够反映出科技的发展。作为一名知识产权工作者,我在工作中看到了国家对创新能力以及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也为国家专利申请量的逐年提高以及质量的提升与感到欣慰。可以看得出,国家在这次经济转型中也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感而发,虽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有着众多的弊端,但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渐完善和调整,不可否认该政策对于我们这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仍然是一项正确的选择。 

 

推荐书目:《蛙》

作者:莫言

本文作者:陈伟.1986.男.本科.九三学社入社积极分子

工作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