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7-1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中医药在社区具有广泛的群众需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这一模式充分利用我国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价廉、方便的基本卫生服务。由于社区中医药人员缺乏、现有人员素质不高、医保定价不合理和中药煎药服务难以提供等等,制约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发展。近年来,国家积极鼓励中医药事业与互联网医疗融合发展,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互联网+”中医药将成为解决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途径。
根据目前比较成熟的互联网应用技术,“互联网+”可从几个方面助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如“O2O+中医”服务,患者在线上预约医生,线下就诊,不仅能便捷解决患者病痛,还能优化医生资源;社区中医网上预约挂号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线下中医馆与线上移动端相结合,特色中医馆作为社区医院的补充,结合互联网推广,能有效缓解社区中医医生资源少的矛盾;互联网+集中煎药服务,由集中煎药企业代替患者煎煮中药,并借助“互联网+”将煎好的中药快递派送到病人手中等。
“互联网+”助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
1.合理调整中医服务的定价
目前中医服务定价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中医服务的简繁难易差异。针灸、推拿等技术要求高、劳动量大的中医服务应该适当提高服务定价,这样医生才愿意提供服务。中药煎药的定价也应适当提高,对于保证中药质量有一定作用。
2.通过网络平台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
目前中医医生资源紧缺,两极分化严重,名中医挂号一号难求。利用网络平台做好名中医进社区工作,能很好的扩大中医影响力,对社区普通中医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既提高了社区中医诊疗水平,又方便的解决了社区居民健康问题,有利于中医药在基层医疗结构的发展。
3.加强中医药服务在门急诊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自古以来对许多急症治疗与慢性病的调理都有显著效果,而中医本身就是以治疗急症、危重症为主要内容,中医急诊学发展史就是中医药学发展史的缩影,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涌入,从事中医急诊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中医药工作者也逐渐将研究的重点转到慢性病的防治上。中医的一些服务手段,如刮痧、火罐等对于缓解一些常见病如感冒等是非常有效果的。未来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更多的病人会到基层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不需要开一堆西药,而开出一个中医服务作为治疗手段。
4.扶持集中煎药和中药颗粒剂企业发展
中药煎药过程繁琐,要求高,是中医药广泛发展的制约环节。分散的代煎药服务,不利于药材质量、炮制流程的监管。集约化的中药煎药服务或者免除煎药环节的中药颗粒剂的发展,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代煎药和颗粒剂生产企业的企业标准、流程规范和监督体系,可以保证代煎药的质量,集约化的管理也减低了监管的难度。这些服务和技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有效解决了中药使用的最后煎药难题。中药颗粒企业通过规范质量标准和生产质量控制生产出高质量的中药颗粒剂,实现中药企业转型升级。
5.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建立符合中医药规律和特色的远程诊疗平台,创新开发中医健康识别系统、智能中医体检系统、经络健康辨识仪等中医辨识、干预设备,以及用于中医诊疗的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等,通过互联网直接将舌、面、脉原始数据与分析和其他检查报告发送到医院的医生工作站,辅助医生诊断,不仅方便主诊医师随时调阅和临床研究的需要,还为患者评价中医疗效提供了客观依据。
6.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
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一套支持全产业链、具有公信力的质量追溯体系来统一监督中药产品各环节产品质量。从建立道地药材检验基础数据库开始,构建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及所需的一切配套基础数据库和标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构建追溯体系,最终达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数量可计、质量可检、等级有据”的六大核心信息链条,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
7.加强基层中医队伍建设培养
加强对基层中医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构建国家与地方联动的扶持和激励机制,大力提高基层专业人员待遇,立足当前、着力长远,切实解决基层中医专业人才匮乏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