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加快省直管县模式改革 打造扁平化政府管理体制

发布时间:2019-07-1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内容提要】“省直管县”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目标之一,也是当下最为热门的行政体制改革“显学”。随着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并制定时间表,这一进程有加快趋势。本文试从历史渊源、现实背景、矛盾关键、模式分析、推进步骤等多个角度入手,全面论证推进“省直管县”模式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必然性,并就近阶段需要做的重点工作发一孔之见,以抛砖引玉,与众位专家学者商榷,并请批评指正。

    “省直管县”是近年来行政管理体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模式,也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目标之一。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2009年6月22日,财政部正式发布《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提出总体目标是在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这标志着国家从1992年起开始试行的推进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已进入全面提速阶段。由此,“省直管县”这一敏感题材再次成为热门议题,笔者认为,当前条件下加快推进这一模式改革,已成为简化政府行政层级、提升服务管理效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造扁平化管理体制的必由之路。
    一、实施“省直管县”模式的背景分析
    (一)从历史渊源看,我国曾长期实行两级地方行政制。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缔造了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他废除周朝以前流行的分封制,在全国设置了36郡(后扩充到44郡),郡下设县,这就是著名的郡县制模式。这种郡县制的地方管理,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较此前涣散的封国制是一次巨大的进步,也由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体制基本模式的滥觞。
    当然,由于秦代人口较少(约1000万人左右),郡县两级制足够,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后很长时间内,包括国人引以为豪的汉唐盛世,基本也实施两级地方行政制。先看汉代。两汉虽在郡上设州,但州很大程度上是虚设,不常置,相当于监察或派出机构。州长官是刺史①,直到东汉,刺史已改称州牧,其官秩亦仅与郡太守相平,同为二千石。东汉盛时人口达6000万,地域亦比秦代有较大拓展,这足以说明两级地方行政制有很大的内在合理性。
    此后直到唐代,仍然是两级地方制为主。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其上虽有10道(后玄宗增为15道),但道也大抵是监察机构,不代表行政实体。当时宰相(中书令、侍中等)不过正三品,而州长官却有正四品,其地位可见一斑。更有意味的是,贤明的皇帝如唐太宗,能记住绝大多数刺史的姓名,对其政德功过、迁升降免了然于胸,由此可见,为政的关键不在于事务繁简和体制设置,勤劬躬亲方为第一②。入宋,虽半壁江山不足为典型,也是州县制为主,如有“玉兔平吞四百州”之说③。从秦到唐宋1000多年,在超过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半时间内,实行的都是两级地方行政主体。
    (二)从当今世界看,国际发达社会推行的也主要是两级地方政府制度。
    综合考察而言,与我国的四级地方行政制(省、市、区县、乡镇)相比,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构成多是采取三级制,若不计乡镇在内,比我们要少一级。
典型的如美国。因美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与我国更有类比性。美国的地方政府由一般目的和特别目的地方政府构成。一般目的地方政府包括自治市、县和乡镇。在美国50个州中,所有的州都设置了自治市(包括城市、村庄和联合城镇),48个州设置了县或者类似县的单位,20个州设置了乡镇。与此同时,在大多数州中,县是广泛存在的基本地方政府单位。此外,所有的州都设置了特别目的区,其中最普遍的是学区。
    再看西欧诸国。德国地方政府主要是州政府,全国划分为16个州,地方政府采取双层体系,包括324个县、112个自由市(结合了县与市的功能)和2万多个镇。法国和意大利类似,地方政府实行三级行政体制,即大区、省和市(镇)。英国较为复杂,但也实行三级行政体制,其中英格兰和威尔士设郡、区和教区,苏格兰则设专区、区和社区④。
    近邻日本,一级地方行政建制为1都、1道、2府、43个县,其下设立市、町、村等,基本属于二三级地方行政建制。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都实行的三级地方行政制(乡镇在内)。
    二、实施“省直管县”的难点焦点问题
   推进省管县的关键在于取消地级行政,关于地级市存在的种种弊病,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不符宪法精神,宪法规定的地方行政区划为省、县、乡三级;二是行政成本过高,全部财政供养人员约在900万人以上,每年消耗掉的行政资源约在1300~1500亿元之间⑤;三是成为抽血机,阻滞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但取消或弱化地级市,并不容易。
    (一)数千年来的“官本位”思想短期内难以淡化。
    勿庸讳言,推进省管县最核心的矛盾在于权力的再分配问题。数量巨大的地级市行政官员路在何方,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复杂课题。数千年的封建文明,造就了国人对头顶的“官帽子”极为看重,这关系到几百万人员的切身利益,处理起来必须慎之又慎。与此同时,中央和各省厅局级部门仍然存在,军队也有师级单位,彼此由原先的对应对称关系变成不对应不对称,这势必成为反对声音的有力理由。
    (二)复杂的国情决定了地级行政有存在的土壤。
    中国地广人稠,民族众多,地方行政最终定型为省、市、县模式,有其合理的因素。从历史因袭看,最接近、也最复杂的是清代。地级行政主要为府,此外还有道、直隶州、军等。相比之下,当前实行的地级市模式已有简化。而且,一定数量的自治州、盟的存在,也是事实上的地级行政区。对所谓的“冲要繁难”地区,地级行政有保持的必要。
    (三)取消地级市形成的“空心化”现象会引发新的矛盾。
    从另个角度看,地级市一旦统一取消,原有的“小马拉大车”地级市将处境窘迫。以矛盾较为突出的山东枣庄与滕州为例。枣庄市下辖五区,但无论人口、面积还是经济都不及代管的滕州市,用当地舆论讲,枣庄靠着滕州生存,抽血的同时又削弱了滕州。即便是发达地区如江苏苏锡常三市,尤其是苏州,一旦麾下的五小虎独立出去,对中心城区带来的影响或打击也是相当巨大的,经济总量将一落千丈,对周边县市的吸附力也将大大削弱。
    (四)地级以上城市设区过快过多值得高度重视。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无论副省级市、省会市、计划单列市还是普通地级市都存在设区过快过多的现象。如上述山东枣庄,不大的地面(以原峄县为主)竟设置了五个区。一方面膨胀了行政规模,另一方面又往往以侵吞周边县的利益为代价。同时,即便是将县整体变区,带来的也不尽是双赢局面。如广东顺德,改成佛山的一个区后,其经济结构水平已落后于长三角的几个强县,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行政自主权,即“行政中心”地位的削弱。而随着“省直管县”呼声的渐强,不少市有加快并县为区的设想。
    三、当前几种“省管县”试行模式的优劣及发展方向
    (一)截至目前,我国在部分地区推出了一些“省管县”试行模式,主要包括:
    1、“强县扩权”模式。这也是目前最为普遍的做法,以浙江为代表。该省从1992年到2008年底,已启动五轮改革,除宁波外全面推行扩权强县。核心体现在三个方面:财政意义上的省直管县体制;县级党政首脑由省里直管的干部管理制度;赋予更多的社会经济管理权限,以义乌为例,目前已拥有和地级市完全相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
    2、海南模式。全省设2地级市,16个县(含县级市、自治县),基本是完全意义上的“省管县”,市只管理城市本身,县则由省直接管理。
    3、湖北模式。该省也属于“强县扩权”的代表省份之一,但引人注目的是,省内有三个“半地级市”,即天门、仙桃、潜江,独立于地级市之外。此三地由省直管,但级别比县高半格,党政首脑为副厅级。与之类似的还有河南的济源市。
    (二)几种模式的存在原因、特点优劣和发展方向
    1、存在原因各不相同。首先是浙江模式。浙江能够快速推进“强县扩权”,关键在于地域不大,县的数量较少,省府杭州离各县距离都不算远,而且浙江经济发达,尤其是县域经济实力雄厚,这都为该省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良好条件。海南模式的原因比较简单,全省由地级市升格而建,人口面积规模都不大,可以实行“县市分治”。湖北模式则是特殊原因下的产物,济源倒可作为代表,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为突出。
    2、几种模式有其有利因素,但都有局限性。浙江模式是主流,该省的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仍有待向纵深发展,其核心就是行政或人事权的真正独立,虽然县在事实上远市而亲省,但正如此间专家所说,“只有人权、事权、财权同时下放,‘扩权’才可能更大程度地‘强县’,也才是真正的省管县。”⑥这说明对“人权”这块坚冰的破除尚待时日。海南和湖北模式只能作为特例,不足以作典型推广。
    3、行政财政“二合一”应是省直管县的目标方向。现在各地试行的省直管县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就是浙江模式,注重财政体制的突破,另一种就是海南模式,重视行政体制的突破。在其他省份所推行的改革,大都遵循这样的路径:从经济管理切入,向县级政府下放经济管理权,强县扩权,继而抬升行政权力,向独立化或者半地级市乃至地级市发展。总体而言,浙江与海南模式相结合应是发展方向。以义乌为例,其目标应是在经济管辖权完全等同地级市的基础上,行政上也完全实行独立,归省直辖,其政治级别却不一定提升,保持处级亦可。其他条件成熟的县可向其看齐。
    四、逐步推进“省直管县”模式的基本构想
    (一)总体步骤
    按照“财政权——事务权——行政权”的框架,分阶段推进综合改革,由“强县扩权”,逐步实行县级行政区域的完全独立,弱化或取消地级市的行政层级,使二者由上下级的“父子”关系演变成平等的“兄弟”关系,最终形成完全意义上的省直管县。
    对应这一目标思路,今后要做好以下工作:
    1、全力以赴落实中央精神,争取在2012年底前,完成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任务。这项工作重大而艰巨,特别针对尚未实施改革的省份或地区而言,是一项新课题。其中重点要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严格按照要求,在财政预算编制上,由省直接对县编制预算,在收入划分上也由省直接对县进行划分,同时也把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经济权限下放到县;二是兼顾到地级市的利益,省里予以统筹考虑;三是强化组织保障,省级财政部门可适当增加编制,但不能导演为机构膨胀;四是因地制宜,条件成熟的先上。
    2、逐步由财政直管扩大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向全面性事权推进。财权是综合管理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不是全部,应从经济运行、社会管理、综合保障等多个方面,对试点县予以扩大放权,进一步赋予与地级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最终达到其职能权力与地级市基本一致的目标。
     3、待时机基本成熟,将行政人事权这一核心权力直接对应“省—县”关系。剥离地级行政对县域地区的人事任免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即取消地县间的从属关系,缩减政府层级,完成省县两级地方政府模式。事权、人权体制改革也可酌情制定时间表,同时结合各地实际,可以多搞试点。
    (二)需要同时解决的重点事项
    “省直管县”是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兼顾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才能趋利避害,体现其初衷和优势。
    1、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按照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精神,在“具备条件的地方”进行改革的尝试,不够条件的可以再等一等。同时,考虑到边疆民族等地区的特殊性,可突破刻意划一的局限,保持地级行政建制,这在历史上都有参考借鉴,如西域、蒙藏等地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管理模式。
    2、配套实施相关行政改革。首先县级行政有整合做大的需要。目前全国有2000多个县,但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差异悬殊,有相当多的县无论人口面积还是经济规模都体量过小,典型的如河北平原和四川盆地,有的地级市辖县竟达20多个。若要推进省管县模式,就必须大力瘦身,将小县弱县合并成大县强县,全国压缩至1500个以下。若不增加省的数量,平均每个省对应50县左右,比较利于充分行政。其次,时机成熟可考虑缩省、增直辖市等,并调整管辖范围。
    3、加快进行政策理论研究。包括目前的强县扩权模式许多时候缺乏实施细则,一些应该下放的管理审批权限没有下放,仍需到市里办理,扩权政策执行不彻底;省管县模式下,大量的具体事务由县级行政承担,工作量设置要科学合理,不宜过大;对地级市的出路和官员安排要审慎而行,适应国情;省直管后县市之间脱离隶属关系后,如何体现“1+1〉2”的目标等等。
    4、一切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为根本。一旦全面推广市管县后,要避免出现各种负面问题或影响,如:省级机关因对应面变宽,权力寻租机会出现增加;条块分割更加细缕化,统一规划可能混乱;县之间竞争愈加激烈,产业同质化加大;省县两级行政成本的膨胀等等。这些都应引起警惕,防止由市管县走向省管县出现另一种误区。

注释:
① “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的雏形秦代已有,每郡设御史,称监察院御史。至汉武帝时,废之,继而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②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语:“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③ 出自《水浒传》。
④ 以上引自《西方五国地方政府的比较研究:结构和公共职能分析》,作者阮思余。
⑤ 以1个中等地级市为例,仅市一级就拥有厅级干部30多人,处级干部200多人,科级干部1000多人,机关工作人员一般都在10000人以上,每年需要行政经费支出5亿元左右(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占斌)。据初步匡算,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单位,机关干部人数约在300~350万人,所属事业单位职工人数约在550~600万人,全部财政供养人员约在900万人以上,一年消耗掉的行政资源估计在1300~1500亿元之间(张新光,2006)。
⑥ 语出自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蓝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