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推进古城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7-1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古城区(平江、沧浪、金阊区)作为苏州市的核心城区,对于周边城区的发展和腾飞曾经作出过重大贡献。近年来,随着“退二进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古城区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
    一、古城区经济发展的喜和忧
    1.古城区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但与“中心城区首位度”要求尚不相适应。
    据统计,古城三区2005年的GDP总量为147.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20.41亿元,2008年为306.6亿元和31.2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07倍和1.53倍,古城区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与苏州大市中其他区(市)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二是财政收入增长速率滞后于苏州大市,三是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有可能进一步“相对弱化”,沦为“经济洼地”。
    2.产业结构调整有了重大进展,但优化升级面临竞争和挑战。
    随着苏州市整体产业布局的调整,古城区“三产”的比重已达到83%以上,基本实现了“退二进三”的目标。同时,古城区承载了较多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苏州市民共享发展成果作出了不懈努力。然而随着二产优质企业的迁出,古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凸现,三产中占较大份额的传统商贸、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亦未有重大突破,古城区的经济地位有所弱化,无法体现核心城区应有的优势和张力。
    3.科技服务业有所发展,但要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待扶持和推进。
    近年来,古城区科技服务业普遍受到重视,各区分别出台了鼓励科技创新和吸引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瞄准IT服务、软件设计、文化创意、物流管理等特色科技服务业,努力营造新的增长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古城区财政的科技投入从无到有,逐年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共投入2283万元。一些研发型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得到了扶持;老国企转制的民营科技企业以崭新的机制重新活跃在高端科技服务产业领域;以科技创业创意为代表的科技服务载体在数量上迅速增加,质量上有所提高,至今已达16家;一批新生的以科技服务业为特色的科技企业队伍正在孕育和壮大,只要扶持得力、引导得当,很有可能培育成为古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古城区的科技服务业还较分散和弱小,特别是面向高端产业的科技服务业更是凤毛麟角,亟待培育、扶持和推进。
    二、古城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调研中了解到,市、区两级政府主管部门都认为,古城区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创新之路,发展科技服务业是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重点。但目前仍面临着众多的制约因素。
    1.发展空间受限。古城区区划偏小,土地资源匮乏,产业拓展受限,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基地。同时,古城区地价、租金及商务成本的不断攀升,基础设施陈旧,交通拥堵,不但阻碍了规模型科技企业的引进,还制约了所培育科技企业的成长和扩展;再加上周边市、区更优惠的政策与环境吸引等原因,一些省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及孵化毕业的高端科技服务业企业纷纷整体搬出古城区,形成了逆向效应。更为可惜的是,某利用退二进三厂房改建的科技孵化器,一度吸引了几十家科技企业,后因政府要收回地块产权,已经建成的科技创业园不得不撤销或搬迁,数十家科技企业各奔东西另谋归宿。
    2.资源相对不足。支撑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条件:一是需求,二是资金,三是人才,四是氛围。而大量制造业企业迁出,使古城区科技服务业缺少了产业需求方面的支撑;古城区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尚不完善,企业融资难,科技投入也不足;人才是科技服务业的核心资源,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古城区高层次人才存在“引不进、用不上、留不住”的状况;古城区政府科技管理机构不健全,科技活动欠活跃,科技氛围与周边城区形成落差。凡此种种都阻滞着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3.政策优势不明显。古城区众多的文化、教育、卫生、行政服务等公共设施承担着中心城区乃至苏州大市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但历史包袱沉重、基础设施老化超载、人力资源素质弱化,再加上经济发展与古城保护矛盾,致使古城区财政负担较重。然而古城区与工业园区、高新区在政策上存在的先天性差异,与吴中、相城区相比也存在较大的落差,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古城区与周边各区经济发展和财税收支的差距。捉襟见肘的区级财政对于科技投入和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往往力不从心。
    三、推进古城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共苏州市委十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建设“三区三城”的总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要把苏州建设成为“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苏州古城历史文化是一张响亮的名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世人注目的重要因素。因此,苏州古城区的产业发展,应在市委、市政府建设“三区三城”的总体规划下,注重发展既能与古城风貌相融,又赋予现代科技内涵,有人才密集、科技密集、知识密集、资本密集、高集聚性、高产业带动力、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特征的面向高端产业的科技服务业,支撑苏州高端产业的发展。
    我们认为,面向高端产业的科技服务业凭借其低资源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特征,被称为知识经济或“人脑经济”,非常适合于苏州古城区的发展,因而要把发展面向高端产业的科技服务业作为古城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1.科学规划,合理定位。
    首先要从科学规划入手,调整思路,明确方向,对古城三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要根据各区域的发展特色,有所侧重,合理定位,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形成区域差别化的布局导向,互为补充、错位发展。古城区要特别注重发展以智力密集、知识密集,面向高端产业的科技服务业,使古城区成为“头脑经济”的集聚平台。
    2.整合资源,优化环境。
    一是,要优化发展空间。目前,古城三区都在用有限的财力回购或租赁楼宇、房产,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成本较大。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对古城区确立的优势产业,在资源配置上给予优先权。建议将“退二进三”腾出的厂房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留出部分场地,或以市、区二级联合建设的形式,构筑区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或由市建设成为高端产业基地,供区孵化器中适宜古城区发展的高科技企业的拓展之需,真正让退出的二产资源转化为科技的三产资源。
同时,在古城区的三个新城内,积极探索规划一定面积的产业化基地,来承接老城区内创新创业企业中与新城产业配套的科技服务类企业的拓展,为三个老城区创业毕业企业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以利于古城区科技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壮大古城区经济实力。
    二是,要加强公共平台建设。要发展面向高端产业的科技服务业,就必须打造一个能支撑其发展的公共平台。建议市政府要联合区级政府,整合如管理软件、数据库、信息系统、无线宽带网等相关资源,建设一个面向用户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公共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批智能化楼宇群。着力将苏州古城打造成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城区,成为发展面向高端产业的科技服务业的重要载体。为在古城区创新、创业,发展高端服务业的人士,提供一个快捷、智 能、适用、舒适的软环境。
    三是,要改善交通环境。要结合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较高标准地规划改造古城区的主次干道,同时择地建设外观美观且与苏州风貌相协调的立体停车场所,较为彻底地扭转拥堵的交通状况;要协调好古城保护与城区发展关系,改善古城区基础设施,使古城区内的公共设施发挥更大的效能。以利于高端服务业的引进和发展,也更有利于现代商贸和旅游业的发展。
    四是,要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政府推动,努力加强投融资和风险担保体系建设,尝试商业银行建立科技支行,改善科技企业融资难的状况。
    3.统筹管理,加强协调。
    古城三区的经济、社会形态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面临着共同发展的问题和矛盾;都有着相互协调,发展规划衔接,避免条块分割、产业趋同的任务。所以,在目前行政区划的格局下,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建立古城三区的行政首长协调机制,定期研究协调跨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加强对古城区调整改造等重大事项的协调与统筹。
    建议适时整合古城区的行政格局,以有利于古城区建设及产业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有利于特色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最大效能。
    4.政策扶持,重视“反哺”。
    加大扶持古城区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政策力度。除要在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及区域范围内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面制订针对性的鼓励政策措施外。建议对古城区的产业发展要通过迁出企业税收返还、资助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和公益性设施建设、科技经费倾斜支持等方式,来建立和完善“反哺”机制。市委市政府近期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见》,市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实施细则,把文件精神落到实处。鉴于古城区科技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建议对古城区迁出企业的税收返还政策要适当降低门槛。同时,要逐步缩小与周边城区的政策差距,参照周边城区的政策,能够实行普惠的尽可能实行普惠。
    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政策辅导服务,保障优惠政策措施及时落到实处。
    5.拓宽思路,提升能级。
    古城区在发展科技服务业时要拓宽思路,一要注重发展面向高端产业的科技服务业,增强科技服务业的对外张力;二要注重与相关产业的对接,主动融入产业链中,成为其重要环节;三要注重建立有特色的专业化科技孵化器,避免同质竞争;四要探索引导建立跨区域的产业联盟,拓展更大发展空间,实现共嬴;五要探索引进专业团队,来建设和管理科技服务载体,引入先进经营管理理念,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创新,等等。以此来提升科技服务业的能级,达到树品牌、提档次、聚人气、共发展的目的,壮大古城区面向高端产业的科技服务业经济,使苏州早日成为“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